联盟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 联盟动态

10月1日上午,梅川路1500弄长征社卫安宁疗护病房外的小花园里,来自同济大学的志愿者白星钰、袁梓涵、朱锦程,用一场简单却温暖的陪伴,为病房里的老人带来了久违的欢笑,也在青春里留下了一段关于爱与成长的珍贵记忆。

当天的服务对象是安宁疗护科32床的患者,活动内容虽以日常陪护、沟通交流为主,但正是这份“陪聊”背后的用心,让平凡的时光有了不一样的重量。

白星钰负责陪伴的奶奶,已有许久未走出病房。起初牵起奶奶的手时,她明显感觉到老人的手有些凉,像是揣了块玉。可随着脚步慢慢放缓,话语渐渐增多,掌心的温度也一点点升了起来——白星钰捏了捏奶奶的手,奶奶竟也轻轻回捏了一下,那股带着岁月温度的力道,让她瞬间红了眼眶。

“小时候总盼着长大,可真等自己长大了,却发现好多遗憾都来不及弥补。”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,白星钰的声音里满是感慨。她想起自己的太奶奶、太爷爷在世时,自己正处于初高中阶段,被繁重的学业填满了生活,很少有机会回老家探望。“我甚至想不起来,有没有好好牵过他们的手散一次步。”这次听老人慢悠悠地讲过去的故事,看她对着一朵小花露出孩童般的笑容,白星钰忽然觉得,自己像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弥补年少时的遗憾。“原来陪伴从来都不是‘完成任务’,而是把自己的时间和心意交出去,让老人知道,他们依然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。”

同样被这份温暖触动的,还有志愿者袁梓涵。出发前,病房老师特意叮嘱,要陪伴的奶奶已经半年没有下过楼了。“我当时还在想,要不要提前准备些话题,怕冷场会让奶奶不自在。”可当推着轮椅,把奶奶从病房护送到花园的那一刻,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——奶奶一看到满院的绿植和阳光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拉着袁梓涵的手问个不停:“这棵树是不是去年种的呀?我记得以前这里没有这么多花呢。”

短短二十分钟的散步,奶奶的话匣子就没停过,从年轻时照顾孩子的趣事,到以前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日常,语气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。“我以前总觉得,做志愿要做‘大事’才有用,比如帮老人解决什么困难,或者给他们带去很多东西。”可那天看着奶奶脸上藏不住的笑意,他忽然明白,对于安宁疗护病房的老人来说,最珍贵的“礼物”从来不是物质,而是有人愿意停下脚步,听他们说话,陪他们感受阳光。“看到奶奶笑的时候,我心里比自己获奖还开心。原来我们做的这么一点点小事,就能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,这就是志愿服务最动人的地方吧。”

相比白星钰的细腻和袁梓涵的开朗,志愿者朱锦程的感受更多了一份对“平凡”的思考。他负责陪伴的老人话不多,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,偶尔望着花园里的树发呆。朱锦程没有刻意找话题,只是坐在老人身边,陪他一起看云飘过时的形状。“有一次我指给爷爷看一只飞过的蝴蝶,他突然说了句‘真好看’,声音很轻,但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开心。”

在朱锦程看来,这次志愿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甚至有些“平淡”——只是陪老人走走路、聊聊天,或者安静地待一会儿。可正是这份平淡,让他读懂了“陪伴”的深意。“我们总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,怕帮不上忙。但其实老人们要的很简单,就是有人能陪他们度过一段不孤单的时光。”他想起服务结束时,老人拉着他的手说了句“谢谢”,那双手布满皱纹,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。“以前我总纠结于‘成长’到底是什么,是考高分、拿奖状,还是学会更多技能。现在我明白了,成长也可以是学会怎么去关心别人,怎么用自己的微小力量,给这个世界添一点温暖。”

夕阳西下时,三位志愿者结束了当天的服务。走在离开病房的路上,他们的话题还离不开花园里的那些瞬间——奶奶温暖的回握、爷爷看到蝴蝶时的微笑,还有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。他们用年轻的手掌,为老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;而老人们用岁月沉淀的温柔,也让这些年轻的心灵学会了如何去倾听、去共情、去成长。 正如白星钰所说:“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走进安宁疗护病房,用陪伴传递温度。因为我们知道,每一次牵手、每一段倾听,都可能成为别人生命里最珍贵的光。而我们自己,也在这束光里,慢慢成为更好的人。”

2.jpg

版权所有:Copyright@2015唯爱天使义工联盟